历史上有哪些人有着鲜为人知、与其名声不符的一面?
著名才女李清照,发明了***,从来不输,爱好喝酒。
李清照,北宋末年,南宋初期的著名才女。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少传世佳词。
他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,比如她喜好喝酒,她的多首词中,都提到了酒。
“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”
“醉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”
“莫许杯深琥珀浓,未成沉醉意先融,”
“夜来沉醉卸妆迟,梅萼插残枝。”
“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”
“不如随分尊前醉,莫负东篱菊蕊黄。”
李清照再家当大家闺秀的时候就喜欢玩当时的跳马游戏,而且从来不输,赌神一般的存在,后面通过跳马,发明了打马吊,也就是今天的***。
自然少不了明武宗正德皇帝了。提起明武宗朱厚照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豹房,养娈童,宠宦官,抢民女。以及各种荒诞的事迹,仿佛朱厚照就是明朝那么多皇帝里的奇葩小王子!
可是现代史学客观分析下,我们知道的明武宗可能和真正的明武宗大相径庭,我们就以一个明武宗真实的搞笑段子来开头吧!
真当朕是蠢蛋晋惠帝乎?
话说正德年间,浙江钱塘县发生了一起命案,死者身中五刀,刀刀致命,钱塘知县断定死者是***身亡,此案上报给刑部后,刑部认为此案不通,驳回重审。杭州府再审后还是断定死者是***身亡,上报刑部,刑部还是认为不通就报送给了大理寺,直接上呈御前,上达天听。世人都知道这个正德皇帝昏庸无道,荒诞不稽,没想到正德皇帝朱厚照看了此案后顿时大怒,拍案而起:“哪有身中五刀***的人,真以为朕是那个傻X晋惠帝吗?”下令此案严审,最后查明死者并非***身亡,凶手乃是钱塘知县的妻侄,这些官员蝇营狗苟,沆瀣一气,可见明武宗朱厚照并不是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昏庸!
那为什么史书里明武宗被黑那么惨呢?
可能很多人会说肯定是清朝黑的,《明史》就是清朝编撰的!其实这回真冤枉清朝了!
首先为大家科普一个冷知识,庙号为“武”其实是贬义,谥号为武才是褒义,列如汉武帝。
历朝历代带为武宗的有“唐武宗”,“元武宗”,还有这个“明武宗”。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他们死后都不是自己下一代的直系亲属继位,要不是远房的弟弟要不就是自己的亲弟弟。
武宗因为是暴毙而亡,没有子嗣,他死后继位的是明世宗朱厚熜,就是明武宗爷爷明宪宗的孙子,他老爸明孝宗的侄子,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。他这位堂弟继位后大肆抹杀明武宗的成果,甚至要把他那藩王老爸,王妃老妈追封为皇帝和皇后,后来在大臣的极力反对下才作罢!所以明武宗本来就不是那么优秀,加上他那么多奇葩的事迹,被黑那么惨也是理所当然了。
明世宗对武宗既没好感,更没直接的血统关系,后朝贬抑前朝才能显示继位之君的圣明,已经成为了见怪不怪的惯例。因此,明世宗在《明实录》的编撰中令史臣多录其恶行,甚至添油加醋,无中生有,把“八虎”及江彬等鱼肉乡里之恶事,一股脑的都算在明武宗的头上,使得武宗皇帝之荒唐天下人皆知,朱厚熜你可真是个好弟弟呀!
《明史》赞曰:明自正统以来,国势浸弱。毅皇手除逆瑾,躬御边寇,奋然欲以武功自雄…而不底于危亡。***使承孝宗之遗泽,制节谨度,有中主之操,则国泰而民安,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!
清朝编撰《明史》本着“为尊者讳”,就连俘虏皇帝明英宗都大加赞赏,对比明朝写的《明实录》是美化还是抹黑自然就一目了然!但在《明史》里对明宪宗可能真的有抹黑的嫌疑,毕竟有个成化犁庭***,相比唐朝大肆抹黑北齐和隋朝已经难得可贵了!
真正的正德皇帝
朱厚照继位后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诛杀刘瑾,铲除刘瑾集团残余势力,平定安化王之乱和宁王之乱,大败蒙古小王子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,在位期间还曾多次赈灾免赋,减少百姓负担,更出了王阳明这个大圣人!
虽然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时明武宗也闹了不少荒诞的乐子,大败蒙古小王子大军时杀敌十几人,但没有明英宗时期的皇帝被虏北漠(土木堡之变),没有明世宗的,鞑靼大军入侵河套,围绕大同,烧杀抢掠京师周围逼迫明廷开放边关贸易(庚戌之变,俺答封贡),更没有明末每年赐林丹丹数万白银,更不要说明末后金及清五次入关烧杀抢掠直隶了,挑衅明军了!
对比下来,明成祖朱棣是真正做到了他自己划定的“天子守国门”,明武宗朱厚照也算做到了三分之二,起码明武宗在在位期间是欺负别人,不是被别人欺凌,这一点比明朝的绝大多数皇帝强多了!
明武宗虽然有不少荒诞之举,,做为一国之君的确任性了些,但其本性不过是一个个性有为,思想奔放的不喜欢被约束的小青年而已,小事上明武宗有很多垢病的地方,但大事上明武宗从来没有含糊过更没有昏庸过!
现在的史学上已经给了正德皇帝一个客观的评价,不是之前我们知道的那个荒淫无道,昏庸残暴的皇帝了,希望我们也能给予明武宗朱厚照一个客观,公正的评价!
原创内容,感谢阅览!
如有误笔,烦请扶正!
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
1948年12月25日,新华社发布第一批43名***战犯名单,文官朱家骅名列第20,排在宋美龄之前。很多人可能对此人不了解,但是能排进前20名,朱家骅绝对不是一般人。
他还真的不是一般人,一般人能当过浙江省******、交通部长、***中组部部长、两任教育部长,还挂职中统局局长吗?
他还是中国教育界、学术界泰斗、外交界耆宿、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、中国现代化的先驱。
朱家骅的经历堪称豪华,但是却很低调,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:
朱家骅,字骝先,浙江湖州人,人们常尊称他为“骝公”,1893年出生的朱家骅,10岁丧父,11岁丧母,生活和读书靠胞兄朱家麟抚养和资助。他先后自费留学德国,公费留学美国,然后再次留学德国,取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。
18岁的敢死团团长
你要单纯认为朱家骅是一个学者,一个文官,那你就错了,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。1910年,刚刚加入同盟会的朱家骅看到了汪精卫刺杀载丰的消息后,被汪精卫“慷慨歌燕市,从容作楚囚;引刀成一快,不负少年头”的壮举所感动,从上海跑到南京,准备行刺两江总督张人骏,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,但是,他并没有就此罢手,第二年,朱家骅在上海听了宋教仁、于右任等人的演讲后,立即决定成立中国敢死团,并在《民报》上招募人员,先后有学生、军警和***官员500多人参加,在大家的一直推举下,朱家骅当上了中国敢死团团长,这年,他才18岁,你以为这是小孩子过家家吗?你又错了,武昌起义后,陈其美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,朱家骅和他的敢死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,策划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,有力地支援了辛亥革命。
朱家骅曾在同济大学的前身,德国退役军医埃里希·宝隆创办的“同济德文医学堂”学习德文,打下了良好的德语基础,1914年,他随着“***四大元老之一”的张静江一起到德国柏林矿科大学***矿工程系留学,受一战的影响,他没有取得学位,两年后回国。
1917年,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,沈尹默向他推荐了朱家骅,蔡元培被这个年轻人扎实的德语功底所震惊,决定聘请他出任北大教授,这一年朱家骅24岁,成为当时北大28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,他的德语课非常精彩,很多学生慕名选他的课程。
创立中山大学
“五卅惨案”爆发后,朱家骅领导北大学生******,占领警察总局和邮电局,史称“首都革命”,“三.一八惨案”后,朱家骅被列入黑名单,受张静江、戴季陶邀请,担任国立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,筹备成立国立中山大学,校长戴季陶忙于北伐,中山大学实际上是副校长朱家骅在主持,这一年,他33岁。
他锐意整顿,扩充院系规模,大力建设图书馆,邀请鲁迅、傅斯年、顾颉刚等大批知名学者到中山大学任教,中山大学很快成为学术重镇,全国名校,戴季陶曾这样公开评价朱家骅——“中国只有一个半人才。”一个就是指朱家骅,而半个则是指易培基(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,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)。他还创办了两广地质调查所,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科中山大学地理系,邀请德国学者担任系主任。
杭州免于成为焦土的守护者
日本入侵江浙时,朱家骅正主政浙江,蒋介石下达“焦土抗战”命令,他三次违抗“最高领袖”的命令,一次是驻守杭州的第10集团军63师奉命挖开钱塘江大堤抵御日军登陆,大堤一开,杭州城将生灵涂炭;一次是军统局别动队准备焚毁杭州城著名建筑;最后一次是工兵运来两吨***,准备炸毁钱塘江大桥。都被朱家骅极力阻止,抗命的结果是他被调离,临走前,他特意嘱咐杭州市长、浙江省警察局局长、保安处处长一定要保护好杭州,新任浙***黄绍竑撤退时要求 烧毁杭州全市,他的命令最终没有被下属执行,对比1938年的长沙大火,可以说,没有朱家骅的抗命,今日的杭州恐怕将是另一个画面。
在朱家骅的倡导下,先后创办了中央图书馆、中央博物院、国立编译馆,抗战期间主持国家文物西迁,中研院是最高学术研究机构,朱家骅从1940年担任代理院长18年,前任是蔡元培,后任是胡适。败退到台湾后,白色恐怖时期,***也不敢随便到中研院抓人,“只要是中央研究院的人,我们能不动他就不要动,事关国际视听,***如中央研究院有人被抓起来了,那就是不得了的国际大事”
成为战犯
1938年,朱家骅任***中执委秘书长兼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,为了防止汪精卫掌权和抗衡CC派,戴季陶给蒋介石出主意,将秘书长提高一级,高于中央部长,仅次于总裁、副总裁,6月份,兼任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(中统),朱家骅成了***中央真正的三把手,他工作上大包大揽,让副总裁汪精卫无法插手,眼看掌权无望,汪精卫只好出走。
1938年当***组织部部长,主管党务并兼任中统局局长,朱家骅招兵买马,自立门户,把陈立夫、陈果夫那一套统统抛弃,把大批CC分子清除出各省市党部。1943年辞去中统局局长职务,同年,将组织部长一职让给陈果夫。
朱家骅配合蒋介石演了一场宫斗剧,最后自己成为牺牲品,很多人认为他之所以能荣登“战犯榜”第20名,与他参与政治有关,尤其是担任组织部长和中统局局长的经历。
晚年凄凉
做为***的元老级人物,朱家骅为国名党奔波操劳一生,到了晚年,最后还是被蒋介石抛弃,被“请”出“中研院”,虽然经历了两段婚姻,但是朱家骅没有生下一儿半女,晚景凄凉,任***多年但一生清廉,没有什么积蓄,最后连手术费都付不起,生病住院都要亲朋好友接济。
1963年,71岁的朱家骅因心脏病在台湾去世,葬在阳明山。
生前身后,政治风向变换,成败任人评说,但他在学术救国方面的贡献,超越了历史,永不磨灭!
参考资料:
《中国现代化先驱:朱家骅传》,杨仲揆著
《***在大学校园的派系争斗》,桑兵著
欢迎关注、转发、评论,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!